如何看待当下“娱乐至死”的时代?
快节奏的生活,大量信息涌动随之而来的则是越来越“快餐主义”的精神状态……这种趋势在将来会发生实质转变吗?如果发生转变,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谢邀!
诚如题主所说,当今信息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快餐主义”盛行,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五花八门的快速信息和各类咨询当中。就像一句网友说的,现代的人,好像都是古时候的皇帝一样,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摸手机总览天下大事。
其实,信息社会变化极快,人们是需要各类信息来充实自己的头脑的。“信息社会”本身也是随着互联网和手机自媒体的盛行才发现起来的。也就是说,硬件足够,软件匹配,造成了今天这样的局面。
信息社会本身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需要在这个世界生存和发展,势必需要各种信息。但是前面仁兄所说,我们的信息其实是偏向了“娱乐化”,本该全民参与讨论的事关国计民生的每个人切身利益的话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原因,参与度并没有那么高。反倒是对于各种娱乐化乐此不疲。这一趋势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是人们自身选择的结果——因为娱乐话题比严肃话题更容易,更轻松,也更方便。人生苦短,自我麻醉有时候也是好的。
不过怎样娱乐至死,我仍然认为“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要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一直都是我自己个人的追求。我们可以娱乐,可以轻松,可以糊涂,但前提是有意识地去看清生活的真相,了解生活的“上限”和“底线”之后,主动选择的糊涂和自由吧。
我有时候在想,在很久以后的将来,人们在回望我们这个时代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群魔乱舞”的喜感。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时代,中国的变化如此之迅速,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此地快餐,各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如此地盛行。
变化,我想应该会朝着越来越理智的方向去变吧。毕竟,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热衷于每日更朋友圈,越来越多的人又开始回归到真实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省察自己的人生,我们终将能找到明智和理性吧。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好有坏
娱乐至死,也会适得其反
个人的力量无法撼动宇宙的运转
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期望它越来越好
做好自己
你每天的生活真实的写照是不是如下面的描述一样:
”颓废拖延了很多年,从小就在感受人生的虚无,思考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智能手机出现后的每一天我都不断在向它索取廉价的快感,刷完一条又一条的微博,看完一个又一个的视频,在凌晨入睡然后陷入第二天得虚无,新的一年总是认为自己能够重新开始,什么都还没开始做就沉浸在自己完全蜕变得白日梦之中,浑浑噩噩过完一年才发现还是什么都没有改变,然后再到新的一年的时候又开始天真的笃定开始做白日梦。原本我已经想彻底摆烂,我只要每天两点一线上班,回家就看剧刷手机其他什么也不想努力了,可我发现我完全没办法自在的“享受”这一切,内心的痛苦越来越多,虚无感越来越强烈,我拥有更多的时间去纠结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了。其实我早就发现专注会给人带来平静,但更多的时候我还是被碎片娱乐给诱惑了,当我准备先拿起手机看会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这种空虚和颓废,对于知道自己的感受或需要的人无能为力,是处在后现代主义时代整个社会产生的最大的病态。
解决这一社会病态的唯一途径就是构建自身心流的循环。什么是心流?所谓心流,我个人认为就是当你只专注于一件事,而忘却了其他的东西时,整个人所沉浸其中的一种状态。心流就是精神不外泄云顶贵宾会,不为欲望而损失身体的精气,达到专一的状态。所以身体好坏也很重要道家有“至虚极,守静笃”,佛家“心缘一境”,然后慢慢做到行住坐卧都在一境里。不过这是极为困难的境界,有大量前行真正处在长时间心流状态里的话,是不用担心现实生存问题。
建立自己的心流精神熵增,心流本身还会产生很多财运。例如乔布斯,马斯克等等擅长运用心流掌控生活的人,最后反而容易在VACU(指的是变幻莫测的时代)时代产生巨大的成功。
附赠5中进入心流状态的参考方法:
在娱乐时代,电视机的首要职责是“平等”地传递信息给所有围绕着它的人,而它自身却无法选择或区别观众。
于是,由一些特定信息划分出来的成人与儿童身份的边界线消失了。成人要保守的秘密不存在了,因为坐在电视机前的儿童也同样洞悉。以致成人失去了对儿童导师般的权威感,儿童也失去了引导自己一步步获得知识的好奇心。没有了信息分隔的界限,一群成人化的儿童出现了。
同时,电视节目中的内容和形象,也破坏了标志成人身份的认知和思维水平。电视节目中不连贯的信息和情绪的传递、没有主次区分的问题关注,对信息背景知识的了解缺失以及无理性的评价,都是破坏了的成人应具备的认知和思维水平的各种罪魁祸首。
而且,电视信息的传递重点依赖的是电视上的形象自觉发出的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的信息。这并不需要阅读和分析能力,只需要感受贵宾会游戏平台,喜爱与否全凭感觉和成见。因此,成人与儿童用同样的主观感受表达对电视信息的喜好或厌恶,儿童化的成人也成群产生。
看着卡通片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大都拥有卡通人物小飞侠彼得?潘的情结——不愿长大去面对成人的生活、担负成人的责任,只想永远当小孩,做童年才能有的甜蜜的梦。恰巧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加剧并夯实了这个趋势和结果。
电子信息化的人生,可以简化到只有婴儿期与老年期,以及处在中间时期的成人化的儿童与儿童化的成人。
在这部分人的身上有着强烈的两面性特征:他们快乐又消极、乖巧又叛逆、天真又邪恶。
他们的脸上经常泛起由物质充足带来的快乐微笑,但充满笑意的眼睛中始终透露着对快乐转瞬消失的预知与防备。而防备快乐消失后空虚落寞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尽兴。要在快感袭来前后看透它,然后贬低它,消解掉一部分快感。这样当快感消失的时候,便并不会太落寞。他们懂得在人群中察言观色,并保持着悦人的静默,尽显乖巧,卖弄可爱。却可以转头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叫嚣和发泄,仿佛背脊上的逆鳞一开一合,释放在人群中虚伪演绎的压力。他们又留恋童话世界的纯真,对现实生活也保有着天真的期盼,对他人的评判持有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于是在行事中少见对不如所愿之人与事的包容和妥协,所表态要么是天真的善意,要么是邪恶的诋毁。
前情提要,观视频有感————-【X瘾,游戏,短视频,《娱乐至死》究竟有多细思极恐?】 X瘾,游戏,短视频,《娱乐至死》究竟有多细思极恐?_哔哩哔哩_bilibili
单论我们这个地区,人们可能是被迫选择娱乐。当然可以唯心主义地说“我们有选择的权力”,大众娱乐何尝不是因为生活地重压导致的必须沉溺在短平快信息流摄取多巴胺呢?视频中有句话说:“在情绪消退后得到的不是满足而是焦虑”,或许不论我们娱乐与否,焦虑都不会消失。强调一点:适当的娱乐是现代社会公民基本的权利,现代社会的前提存在的意义是营造某种环境保障权利。
总结,提醒各位注意视频中对焦虑和娱乐“因果关系”的阐述,我倾向于视频解释为娱乐导致焦虑,部分认同这个观点,长期不思进取导致社会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确实是“焦虑”原因之一,但是不能忽略环境这个重要因子。
环境本就是个人社会能力多少的关键因素,自从农村城镇到城市,见过身边无数资质优于我的人踏入社会不同阶层,得益于当时通过杀鸡取卵处于上升阶段社会的托底,不至于路有冻死骨。
大众娱乐
第二就是第一段阐述的环境本身导致人大众娱乐不得不选择获得多巴胺最便捷的方式,这点正符合上层阶级的利益。